三国时期上承东汉、下启西晋,自220年持续至280年,共计60年。分为曹丕在曹操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曹魏、刘备在成都建立的蜀汉、孙权在武昌建立(后迁都建康)的东吴三个政权。

曹魏政权到了后期,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。263年,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,蜀汉灭亡。两年后司马昭病死,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,国号为“晋”,史称西晋。公元280年,西晋又灭掉了东吴,三国时代结束,晋朝统一了中国。

晋朝分为西晋(265—316)与东晋(317—420)。西晋统一后,仅仅维持和平十几年时间,昏庸无能的晋惠帝继位后,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叛乱争权,史称“八王之乱”。晋朝元气大伤,北方少数民族趁机进入中原,兵火连绵之中,大量百姓与士族开始南渡。316年,西晋灭亡,北方从此进入十六国时期。

317年,司马睿在建康称帝,建立东晋。中原的士族及平民陆续南迁,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混处杂居。东晋早期,王导等士族大家主持朝政,政局相对稳定,后期军权渐重,朝廷控制力减弱,先后发生了王敦之乱、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。虽然部分士族有北伐重归之心,却终究未能成功。383年,前秦苻坚带重兵南下,想要灭掉东晋,但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。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,收复了大片失地,前秦崩解,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发生巨大变化。可惜,东晋后期又有朋党相争、桓玄作乱以及孙恩、卢循之乱。谯纵也在蜀地自立为王。最后刘裕崛起,凭借军事力量平定诸乱,夺得帝位。中国自此进入南北朝时期。

自三国至南北朝,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。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,加上连绵不断的战争,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。其突出表现是玄学的兴起、佛教的传入、道教的勃兴及波斯、希腊文化的羼入。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,交相渗透,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。

需要说明的是,《世说新语》中记载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,但事迹并不完全真实,更多可视为文学作品的创作。有相当多的篇幅是杂采众书而成,如《规箴》《贤媛》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,是采自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。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。